景区承载量应该由谁说了算
2013/10/4 9:56:00 姑苏晚报

国庆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那么,我市各景区对法条的执行情况如何?昨天,记者前往部分景区一探究竟。
我市A级景区公示承载量
实时流量今后也有望公布
昨天,记者首先来到拙政园景区,在售票窗口旁,记者看到了详细的《拙政园游客流量控制数据公示》,其中拙政园最佳瞬时流量为1800人次、较佳瞬时流量2800人次、最高瞬时流量4500人次;最佳日容量17100人次,较佳日流量26600人次,最高日流量42750人次。
随后,记者来到狮子林景区,该景区的承载量显示在售票窗口上方的电子大屏上。狮子林的张主任告诉记者,面对国庆游客大军,景区实时监控着园内人数,且该人数今后也有望实时公布,“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比如,当园内游客超过一定人数时,我们会放缓售票,并在电子屏上发出提醒引导游客分流,比如建议他们先就近到平江路走一走。同时,我们还会和提前预约的团队旅行社进行沟通。”
另外,记者在虎丘景区南门售票处的电子大屏也看到了滚动播放的游客承载量。虎丘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虎丘景区最高日流量为6.9万人次,最高瞬时流量为1.38万人次,承载量的测算方式是由专家计算得出的。其中,最高瞬时承载量的数据最为重要,因为一旦超过该人数,可能会导致景区内交通瘫痪,影响游客的正常游览。
“目前,我市60余家A级景区已经全部公布了景区承载量。”市旅游局统计处副处长吴益军说。
游客反应冷淡国家未出台准确计算方式
与各个景区的积极公布承载量相比,游客的反应显得有些“冷淡”。在虎丘景区的售票窗口前,一位正在排队的上海游客告诉记者,他对于景区的承载量并不是十分关心,“我大老远开车过来,总不能因为人多了一点就不玩了吧。”而另一对来自山东的老夫妇则有不同的看法,尽管对景区公布承载量的作用并不了解,但他们觉得,如果实时显示景区人数,起码能知道里面人多不多,这样方便控制游玩时间和行程。
记者在拙政园售票窗口前观察发现,虽然景区承载量张贴的位置十分醒目,但是多数游客只是匆匆买票而过,很少有人会看上两眼。自驾前来的徐先生还有一肚子气,“景区承载量计算的时候能不能也考虑一下停车场承载量啊?我绕了多少圈都没找到停车位。”
在网师园门口,一名大学生则更具有怀疑精神,“我不太相信这个景区承载量,因为不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关于景区承载量如何计算的问题,记者询问了吴益军,他坦言,日前,省和国家旅游局都针对承载量的计算方式向各方征求了意见,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发文公布准确的计算方式,“按照《旅游法》,各个景区在十一前必须公布承载量,所以目前景区承载量的计算主要是参照各个景区以前规划评估时采用的公式和数据。”
专家:景区承载量非一成不变
应该多重指标动态评估
针对游客关于景区承载量的种种看法,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景区承载量又称景区容量,是旅游景区管理的核心指标之一。实际上,旅游容量包括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而目前,景区大都是从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等角度计算日极限容量,很少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所以会有游客觉得公布的承载量偏大;有些景区计算承载量则没有考虑周边配套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的承载量,导致出现‘景区内人数尚可,景区外堵成一片’的现象。”
那么,景区承载量到底应该怎么算?周永博表示,景区承载量测算需要进一步引入多重指标体系和多元利益主体,要坚持“木桶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仅依靠景区自行确定其容量,而是要引入由游客代表、当地居民、专家学者和景区经营者共同组成的中立评估组织,从各个方面对景区容量进行科学评价,然后,取各方计算出的最低值作为景区的最高承载量。
周永博还认为,随着旅游景点的发展和变化,一个景区的承载量并非一成不变,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动态评估才能真正反映景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景区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般为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是,景区容量测算也应分阶段、有侧重的展开。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把景区容量测算与景区容量监测紧密的结合起来,根据景区、全市乃至区域旅游发展情况,及时追踪、不断调整景区容量阈值,动态、合理、科学地控制景区游客数量,从而实现保护旅游资源、完善服务质量的多重目标。”
苏州部分景区公布的承载量
景区名称 最高瞬时流量(人次/日)最高日流量(人次/日)
拙政园 4500 42750
虎 丘 13800 69000
狮子林 1500 18000
网师园 600 3000
七里山塘 / 30000
>>相关链接
国外治理景点拥堵有妙招
和国内相同,国外的旅游圣地也面临着景区游客过多的问题。在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常会使用提前预约、限制人数和参观时间等方式,避免暴堵让游客心情大打折扣。
1、预约制
为预防景区人满为患,景点会采取提前预约的参观方式来控制人流量,有的景区甚至采取实名制预约来防止黄牛倒票。
以秘鲁马丘比丘为例,世界各地每年有6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马丘比丘采取实名制预约的方式来控制人流量。如果没有预约,绝对不允许参观。一般旺季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即使在淡季也要提前一到两天预约才能参观。此举也给游客带来便利,因为游客可以随到随入,而不用花时间排队购票,大大提高了参观效率。
2、双限制
“双限制”即采取限制人数、限制参观时长等措施来防止拥堵。
参观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是免费的,为了避免涌入塔内人数过多的情况出现,双子塔就使用了双限制的方法。参观双子塔的游客一般提前半小时分批领票,票面上注明进场时间和参观的时长等。除了限制人数外,每个人参观的时长会限制在15分钟以内。
3、通票制
在罗马和巴黎等知名旅游城市,都采取通票制。通票一般分为“一票多地”和“一票多日”两种。
“一票多地”是指一张通票可以参观多个景点,当游客发现某景点人数太多时,可以先去其他景点。而持“一票多日”通票的游客如果发现景点游客较多,则可以选择“改日再来”。
例如,巴黎博物馆的一张通票可以参观包括博物馆、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等在市区和市郊的60多个景点,游客为在有效期内多参观几个景点,就会减少在一个景点的逗留时间。同时,该通票可以在机场、商店、代购点等处随时购买,避免游客排队购票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