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日游之二
2014/12/10 9:15:00 文/梁淮山

今天早上七点半出发,前往吉县游览壶口瀑布。外面雨下得很大,我从酒店租了一把伞。临汾市区距离壶口瀑布180公里,山路难走,又是雨天,车程四个半小时。
从临汾出发,路上看到“洪桐大槐树”景区的标志。这颗洪桐大槐树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乡。景区位于洪洞县贾村,这里有一颗大槐树。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桐老鸹窝。”槐树常常种在村头,离乡背井的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那颗大槐树。
明朝初年,山西曾有六次大规模的移民,他们从大槐树出发,迁往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山西共十八次移民,全山西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县贾村,在大槐树下登记发凭照,编队迁往各地。大槐树下,携儿带女,远赴他乡,他们常常摘下几篇槐树叶带在身上。现在这里是千千万万寻根者的故乡。这让我想到苏州的阊门,阊门是苏州人的送别之地,苏州人迁往外地也都是在阊门登记注册,然后离开苏州的。明朝初年,朱元璋将数万苏州百姓迁往苏北沿海,还有清末张謇开发苏北沿海也迁了不少百姓去垦荒,尤其是今天的盐城、南通一带,他们说到祖籍都会说苏州阊门,他们离开苏州,但是家谱上都会注明是从阊门迁过来的。比如我在大丰就遇到朋友说他祖籍苏州,他们家是苏州阊门迁过去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阊门二字也许正和这颗大槐树一样,是故乡的代称吧!这是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根。
对于洪桐县这个地名,不得不说到苏三,因为京剧经典唱段《苏三起解》也叫《洪洞县》,里面这样唱道:“苏三离开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苏三从这里押往太原候审。苏三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至今洪洞县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对于《苏三起解》,我是叶公好龙,倒是非常喜欢跟它相关的各种流行歌曲,最爱陶喆的《苏三说》,周治平自己作词作曲的《苏三起解》也不错,尤其难忘那句“过往的人能不能问,谁来问你点亮那一盏灯”。
在车上同行的小吕带了掌上图书馆,给我推荐了一本书《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中国隐士》,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视角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书很值得一看。他亲身探访中国当代隐士,高赞中国的隐逸文化,对中国的隐士充满了崇拜和向往。他不怕艰苦前往名山古刹,入深山,问百姓,找隐士,他的“寻隐之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中国文化人惭愧。他对隐逸的一段阐述,给我很多启发,他说“追寻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和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我也曾对此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在是否还有隐士?很多人说解放以后就没有了,我心里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但是比尔﹒波特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他曾遇到深山里的隐士,居然不知道毛泽东,颇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这本书深深吸引着我,隐士是空谷幽兰,这本书也是我的空谷幽兰。后来又看了小吕掌上图书馆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让我对1949那段历史有一次重新的认识,也重新认识了龙应台。感谢同行的小吕。
中午十二点我们到达壶口瀑布。我们脚下是临汾吉县,对面是延安宜川县,站在黄河边我明白了何为“秦晋之好”,山西属晋国,陕西属秦国,秦晋两过世代婚嫁。七月我曾站在对面的延安,没想到两个月后我来到了对面的临汾,壶口瀑布又一次的召唤,它要把它最壮阔的面貌展示给我。因为连续降雨,所以水量很大,河面宽阔,水流滚滚,气势壮观。对面的观景台都整个被淹没了,不仅河道上有瀑布,河岸也形成了瀑布,满眼是滚滚的瀑流,太震撼了,比我上次在对面看得壮观多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壮观,感谢这几天的大雨。来的时候,他们会问我,去看瀑布下雨怎么办,我说下雨瀑布才壮观。我们感觉很幸运,看到如此壮观的瀑布,虽然往返要坐九个小时车,为这惊鸿一瞥,大家觉得值了。
回来的路上,雨渐渐大起来,一会儿居然成了雨夹雪,特别冷。一路都是山路,不停有石头滚下来,有些地方塌方,不过车还能通过,开了一段突然堵车了,堵了几里地,几百辆拉煤的火车,临汾产煤。让我们惊喜的是有交警在指挥,有挖土车在清理塌方,路边很多山上滚下来的巨大石块,我们都捏了一把汗,霎那间感觉人生无常,大家都在祈祷迅速安全地通过这里。幸好有交警,我们特感动,全车向他挥手致敬。我们终于安全地穿越了塌方地带,后来我们回避山路,从乡宁县往襄汾县走,五点半我们终于达到临汾,大家的提心吊胆终于过去了,总算有惊无险。
今天坐了一天的车,只有游览了二十分钟,大家很开心,觉得很幸运!我们看到了超乎寻常壮观的壶口瀑布,九月初还是南方的夏天我们却在这里感受到了雨夹雪,多处塌方落石,我们安全顺利通过,惊险的一天,难忘的一天。
[本文为梁近飞先生原创,本站已得到梁近飞先生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