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南方来
2015/1/28 9:15:00 文/顾跃峰

2012年岁末,因为五天长假的机会去了一次温暖的广东省,先后走了广州、香港和深圳三座城市。先说说广州,外来人口很多,周边的湖南、湖北、广西、福建很多的流动人口都聚集在此,广州给我的感觉是海纳百川,包容性很强,比华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要强多了,但是没有上海奢华,此外由于广州地处岭南地区,虽是隆冬时节,但树木依旧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在广州的两天时间里先去了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中山大学、沙面、石室圣心教堂、上下九步行街、荔湾、北京路、陈家祠、农民运动讲习所、黄花岗烈士墓、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墓,行程如流水般匆匆,内心却一直与暖意相伴。只是遗憾的是,一直心仪的黄埔军校因为周一闭馆未能成行,不能不说是个人旅游策划的一次失误。
再来说说香港,有人说香港是中国的一个弃儿,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小渔村蜕变成今日南海边的国际大都市,真的是世界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与其说港人勤奋,倒不如说香港在当时的天时地利之下,拥有了绝好的成长时机,去香港不在乎买什么,吃到了什么,真心觉得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心灵深处的震撼。和上一次去新加坡不同,那是一个别人的国家,而香港却是一座中国的城市。当2013年大清早走进香港的街巷时,城市还没有醒来,我努力睁开疲劳惺忪的双眼,初觉得这只不过是继开封之后又一座平庸的城市而已。而当深入接近这座城市以后,才发觉香港不仅仅楼宇比上海高、商业气氛比上海浓厚以外,香港还拥有很多内地城市所没有的软环境。元旦当日,正值菲佣聚会、港人为了特首走上街头展开口水战、TVB直播民俗汇演,海量的信息一下子推到了眼前,感觉这座城市精彩极了。而当夜幕低垂时,我又走进了天水围,这个地带被称作为港人的“贫民区”,原汁原味的香港生活和川流不息的轻铁,以及香港民众面色凝重地快步行走,在轻铁站点自觉地刷卡排队,生动的生活场景让我觉得内地的文明秩序升级到香港的水平还要假以时日才行。
最后要说的是深圳。说她是“国内一线城市”真的是高估了,经济特区只不过是80年代一个特殊的产物而已,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内地有很多城市在政策方面并不输于深圳。这是一座移民的城市,走在街头几乎听不到讲粤语,只是在地缘上更接近香港罢了。深圳并没有什么可看的,沿着习总的步履去了一次莲花山,拜揖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站像,又走了一圈著名的深南大道,觉着不过尔尔。窃以为,这是一座寡味薄情的城市,平淡得没有商业味道和文化底蕴,相对于广州的多元,香港的活力,这里乏味多了。或许只能从高大的高铁站与连绵的地铁线,方能看出一些发达城市的痕迹吧。
在快要结束这一次的南方旅行之前,正巧看到《南方周末》有关新年致辞的口水战,南方是新的希望,今日中国很多强有力的声音都是来自于南方这片热土,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试验田。中国的当代史和广东和南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南方的清风能够给中国大地带来新的改变,也希望新的一年里走到更多的一些地方。虽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接近于梦想,但是梦想总还要经过不断地执着与追求,方能让生命迸发进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