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旅行社电话
0512-65160766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文章

海峡西岸两州行

2015/1/30 8:41:00 文/顾跃峰
海峡西岸两州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乘着微凉的夏风,我来到了福建省福州市和泉州市。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素有“榕城”之称,而泉州则给我年少时的青春岁月留下过青涩的回忆,因为当年高考历史题的第一题就是在中国地图中标注出泉州的正确位置,可惜我答错了。这一次的眼见为实,让我对海峡西岸的这两座生态之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依山临水、面向大海、空气潮湿、满目皆绿。可爱的闽南人皮肤微黝,颧骨略高,他们脚穿凉拖,性情淡定,热衷于吃炖品和空心菜,每日穿行在以“福建红”为主色调的街巷里,为了期望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打拼。

    去程的汽车沿着中国南方漫长的海岸线开了整整一夜,一觉醒来已是温州,再往南行可以看到浅浅的海湾,迷雾中的远山以及赤裸着红砖的浙闽民宅。福州和很多省会城市一样庄重而肃穆,楼宇方正整齐,道路规规矩矩。城市的中央有一处“五一广场”,广场的北端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毛像,巨手挥动默视着日新月异的城市,远离政治中心的边城似乎还和北京存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福州城内的三山一江(于山、乌山、屏山;闽江)给这座岭南城市增添了些许灵气,白塔和乌塔的建造则给福州带来厚重扎实的历史文化气息。西湖边嬉戏的人群,三坊七巷里的闲庭信步还有闽江解放大桥上匆匆的步履,甚至于山脚下的百人相亲大会都给我这个外乡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福州人是有福气的,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日日有美景相伴,生活的压力要比北上广小很多。此时的我又不免俗气地想到南方和北方的差别,北方的城市更适合生存,南方的城市才是生活,或许还是南方城市的繁华和南方人笃定悠闲的气质特征更适合我一些吧。

    泉州给我的初印象是鬼神崇拜极甚,古时的泉州人以出海捕鱼为生计,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或许一去就是永别,所以泉州城内拜了佛祖又拜妈祖,就连关羽和岳飞都被放在一起三拜九跪。我不禁对这所谓的"东亚文化之都"有些嗤之以鼻,如果这也算是有文化,那咱江苏的苏州、扬州不知道要高出泉州多少个台阶。改变我这一看法的转机来自于泉州清源山脚下的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市博物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化知识顿时让我哑口无言了。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兴起,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遍布全城的文物古迹在无声诉说着泉州城过去的光辉史迹。泉州的文化植根于普通劳动群众,它接地气而且生命力强大,这里有南音、布袋戏、歌仔戏,这里有惠安女和客家文化。在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泉州的地理位置永远是硬伤,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泉州的文化似乎被淹没在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了。其次,古时的中国官僚和文人占据着强大的话语权,他们有能力将自己身边的文化资源推向更高的平台。而泉州仅仅是东海边的一个小渔港,老百姓们忙着活命就够了,哪里还有什么闲情追随江南的那些个文人雅士。但就是在这样繁重的劳动中,泉州的劳苦大众们善于创造,用自己的朴实语言和智慧的双眼、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这一次的福州泉州之行,大体还是愉悦的,即便在回程之时闹了一个乌龙,但这段曲折艰难的回家路也给旅程带来了乐趣和欢笑。泉州到宁波、宁波到杭州东、杭州东再到无锡,疾驰的动车外天色突变、风雨大作,再到晃晃悠悠的普快硬座车厢内,打工兄弟们之间的亲切话语,让我体会到了两个阶层间的差别,也让我感受到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