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旅行社电话
0512-65160766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文章

江南名园巧借塔景

2015/4/6 10:16:00 文/梁淮山
江南名园巧借塔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将所能感受的园外景观巧妙地借入园内,无形中扩大园林的广度和深度。明末造园名家计成在《园冶》中写道“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正是对借景在园林手法中的重要性的精妙概括。不管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无不将借景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借山水、借建筑、借花木、借声音、借风月、借雨雪霜雾等等,各尽其妙。纵观江南诸名园,借景艺术中运用最多最成功的是借塔景。江南的私家园林,以苏州、无锡、扬州最为集中,古城多古塔,常被借入名园,独成一景。这些高明的借景,无不体现造园者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更增强了园林的文化意蕴。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陈从周教授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拙政园不仅是苏州占地面积最大的园林,也是苏州艺术成就最高的园林,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拙政园中部,一池碧水,两岸绿树之中,远亭之上赫然巍立着一座古塔,此塔为苏州城北的北寺塔,在三里之外,塔尖倒映水中,古意昂然,园主巧妙地将北寺塔之景借入园中,是苏州园林中借景艺术的典范。北寺塔又叫报恩寺塔,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寺前有“知恩报恩”的牌坊,孙权孝母的故事,一直是吴地美谈,影响至深。

    自古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常是家族的家训。园主将此塔借入园中,既提醒自己要行孝,也告诉后代要重视孝道。
 

    无锡诸名园中,康熙、乾隆二帝独对寄畅园赏爱有加,每次南巡必游此园。不但一再题咏,还亲笔题写匾联。乾隆说“江南诸名园,唯惠山秦园最古”,秦园也即寄畅园,最早为北宋词人秦观后人秦金所建,故又名“秦园”。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双鹤斋,正是以寄畅园为蓝本而建。寄畅园位于惠山脚下,园中可见对面锡山顶上的龙光塔。这座塔是无锡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关于此塔还有个传说。无锡南宋至明初一直没出状元,有懂风水的人观察了锡惠二山的地势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龙头无角,故无状元。”于是,无锡地方人士为了让无锡人在科举中夺魁,大家集资在锡山上一座石塔。可惜五六十年仍未见无锡出状元。又有人说龙角是做耳朵听的,中间应该是空的。于是,万历二年再次集资,撤去旧塔,建成楼阁式砖塔,就在当年无锡人孙继皋中了状元。从此无锡文星高照,清代一下子出了三位状元。

    无锡人将此塔视为文运之兆,秦家为无锡望族,人才辈出,寄畅园不但借了龙光塔之景,还乘势借了文运。


    瘦西湖为扬州第一名胜,也是扬州最大的一处园林。站在雕栏玉砌的二十四桥上,向东远眺,可见远处蜀冈上的栖灵塔,此塔位于扬州名刹大明寺内,该寺因为鉴真曾任主持而闻名天下。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刘长卿、高适、刘禹锡等都曾登临此塔,留下灿烂的诗章。

    李白登塔后写有《秋日登扬州栖灵塔》,其中“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和,标出海云长”几句竭力描写栖灵塔高耸磅礴的气势。唐宝历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相逢在扬州,两位诗人同龄又是诗友,相携登塔,各赋诗一首。白居易作《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作《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头看。”二位诗人同登栖灵塔,留下一段佳话。

    瘦西湖本身就在诗画中,二十四桥更是用诗歌砌成的,借来的栖灵塔为瘦西湖平添了一份禅意与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