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印尼华侨的中国文化情结
2015/11/11 9:23:00 文/梁淮山

这两天陪同两位美国朋友游览苏州,一位叫Jacky,66岁,是地道的美国人,在联合国的一个NGO里工作,另一位叫Vincent,58岁,是华侨,在纽约药监局工作,他们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我跟Jacky说英语,跟Vincent说中文,Vincent国语讲得非常标准,几乎听不出来是华侨,好像就一直生活在国内,完全不似今天的一些海归不夹杂英语就不会讲话。他虽然医学出身,但是文艺功底深厚,两天中我们一路谈历史、文学、音乐、电影,非常投缘。
Vincent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印尼,因为印尼排华,他们从小没法读华语学校,只能自己想方设法多读中文书籍,高中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台湾大学医学系,当时全台湾只录取一百人左右,四年后,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读硕士,又继续攻读博士,毕业后成为纽约的一名医生,如今安家在纽约,就住在第五大道附近。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读书,痴迷于中国的各种文化艺术。他不仅熟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当今的海外优秀华语文学作品也非常关注。在国外,他一直坚持收看中央四套的节目,他的国语也主要是跟电视上学的。他总是说,华人在国外立足不易,自己必须比别人优秀,才可能有机会,向前的每一步都很艰辛,特别是美国,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发展非常困难。他坚定地认为物质固然重要,精神生活同样重要。他兄弟姐妹十四人,七男七女,全是名校毕业,他最小的三个妹妹都是律师,他说客家人特别重视女孩的教育,她们长大不仅是母亲更要持家,也是丈夫的贤内助。宋氏三姐妹的父亲查理宋也是客家人。他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他的生活很丰富,喜欢运动,会做各种美食,研读历史的同时,他还收藏古代鼻烟、紫砂壶、玉器、扇面等等,是鼻烟专家,他还给我看了他收藏的各种鼻烟图片,特别骄傲地分享他的各种宝贝。他特别喜欢逛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他每年都会出国旅行,这两天的一路上他跟我分享他在土耳其、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各地的旅行趣闻。我们谈的最多的是港台文学,他喜欢台湾诗人余光中、郑愁予、席慕容的诗歌,喜欢香港李碧华、罗兰、孟君等人的小说,徐克、关锦鹏、王家卫的电影,喜欢大陆演员巩俐的所有电影,他喜欢邓丽君的歌,特别是邓丽君生前的最后一张唱片《淡淡幽情》,古典诗词谱曲的歌,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美国的华语作家中,他比较喜欢获得诺贝尔奖的赛珍珠的文字,我骄傲告诉他赛珍珠在江苏镇江生活了18年,童年、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镇江度过的,还告诉他纽约人最爱戴的建筑家贝聿铭也是在苏州度过童年的,这些信息让他特别意外。在周庄老戏台听昆曲谈到白先勇,他竟然在美国看过青春版《牡丹亭》,觉得昆曲真美,很迷恋那些唱词,因为诗词的功底,他很享受我在介绍园林时反复渲染的古典诗意。他向我推荐很多他喜欢的作家,比如孟君,是我从未读过的,还专门推荐了几本他觉得非常值得读的书,如郑念的《上海生死劫》,罗兰的《飘雪的春天》等等,其实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也是我一直要读的书,去年一位朋友曾强力推荐的,可惜一直没买到,他说他可以把英文版的和繁体中文版的一并寄给我,让我特别开心。游览寒山寺的时候,他对我介绍的寒山子的诗歌饶有兴趣,一首首品读寒山寺外墙上的寒山子的诗,我曾经专门研究唐代诗歌,可以等他回国把寒山子诗集和王梵志诗集的电子版一起发给他,他非常欣喜。
临别时,依依不舍,他说这次来回国,深沉地了解了中国文化,还有意外地结识了一位如此聊得来的读书人,他把地址、电话、邮箱都给了我,说以后保持交流,到纽约一定要找他。我刚到家就收到了他发来的充满感谢的邮件,有些感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纸迷金醉的纽约,他坚定地做个读书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很让我佩服,虽然身在异国,流淌的仍是中国的血脉,心永远是中国心,是不变的中国文人。。
2015年10月16日于苏州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