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留下的是文明印记
2016/4/5 9:30:00 苏州旅游局

清明节是中国人对祖先表达敬意的节日。来自市殡管所的统计显示,今年扫墓自启动以来,全市公墓共迎扫墓客600多万人次。仅3月26日至4月4日10天时间,就有546万人次、58万辆车涌向公墓,小长假三天,客流总量突破321万人次。
烈士不孤独
自发去缅怀的市民多了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在前往苏州烈士陵园的路上,有些祭扫者,是逝者的亲人;有些祭扫者,是烈士的故人;还有些祭扫者,是英雄的仰慕者。
“茂珲,清明节了,爸妈又来看你了。”4月2日,孙茂珲的父母孙瑞、杨乃生来到苏州烈士陵园孙茂珲骨灰存放处,轻声叨念着,然后放下他喜欢的百合花。2012年2月1日,孙茂珲在一次救援行动中英勇牺牲。“4年了,我们每时每刻都想着他,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所以,我们一有空就会去烈士陵园,陪茂珲聊聊天。”孙瑞说,苏州消防大队的官兵每年也都会来,“这些花都是他们摆的”,指着骨灰存放处的鲜花,孙瑞告诉记者。
离孙茂珲长眠地不远处,就是烈士徐发荣长眠的地方。徐发荣生前系三元派出所民警,1997年7月17日,他在接警途中,遭遇嫌疑人开枪拒捕,壮烈牺牲。徐发荣牺牲后,三元派出所的民警每年都去祭拜他。今年清明节,所里的民警又带着鲜花,来到英雄的长眠地。大家抚摸着他的骨灰盒,与他说了许多知心话。
送上一朵白花,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六(1)班学生张悦和父亲一起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父子两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张悦的父亲说:“烈士陵园是难得的教育课堂,带孩子到这里祭扫,是为了让他多了解先烈事迹,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据市烈士陵园负责人杨一渠介绍,清明小长假,约有3000多名市民去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先烈。
鲜花祭扫成主流
让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先人
今年清明节,越来越多的市民摒弃了烧香、烧纸等传统祭祀方式,采用文明环保的祭祀用品。
昨天,记者来到了吴中区凤凰公墓,看到一些祭扫的市民自带鲜花和祭品。在一座墓碑前,几位祭扫者轻轻地献上鲜花,绑上一条黄丝带,深深地鞠了三躬……没有喧闹,只有心灵深处的独特对话,“妈妈,今年我们不烧纸了,我给您买了束鲜花……”
李女士告诉记者,妈妈6年前去世后,被安葬在凤凰公墓。
每年清明节,她都和家人一起来祭扫。通常情况下,大家会提前好几天在家里叠纸,为清明祭扫做准备。今年,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全家人决定不再烧纸,买鲜花寄托哀思,“烧纸污染环境,消耗能源,换成鲜花更加环保”,李女士说,她希望用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地下长眠的先人。
在吴中区东山华侨公墓,一个年轻人正在逝去的亲人墓碑前拍照,他说:“当今生活节奏很快,平时工作忙,不能到亲友墓前献上一束花,好在祭拜亲人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文明祭祀的行为,同样出现在苏州市殡仪馆,这里寄存着近6000个骨灰盒,清明期间,殡仪馆也迎来了祭祀高峰。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往年,家属前来祭祀,总是需要从存放处将骨灰盒取出来,这样经常出现破损或者放错位置的情况,既不安全也不环保。为此,今年该馆推出了灵牌祭祀,以代替此前的祭祀方式,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
越来越多人选择错峰
小长假前扫墓人数同比增二成
清明小长假一直是市民祭扫的高峰时间,市殡葬管理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26日至4月4日,全市殡葬服务单位接待祭扫群众约546万人次。其中,3天小长假,共接待祭扫群众约32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0%;而小长假前的祭扫人群达22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20%。“这说明提前祭扫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景步恒说。
3月27日早上7点,市民张女士姐妹俩手持鲜花来到吴中区清明公墓扫墓。张女士说:“前几年都选在清明当天祭扫,人多车多道路拥挤不堪,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错峰祭扫了。寄托哀思并不一定要在清明节这一天,提前来还可以安静地陪逝去的亲人待一会”。因为选择了错峰祭扫,张女士姐妹俩祭祀完父母才8点半。
“以往提前三四天来祭扫的居多,今年错峰提前了7天左右。”吴中区横泾公墓尧南墓区主任潘红伟表示,按以往经验,清明节当天和前两日是市民集中祭扫的高峰。高峰期间,人多、车多,通往公墓的道路易发生拥堵,墓区的承载力也经受着巨大考验。今年这种情况有了明显转变,市民错峰祭祀的意识非常强,为避免高峰、减少不便,不少市民提前7天就开始扫墓。
景步恒也表示,过去市民清明祭祀讲究“前三后四”扎堆出行,所以每年这个时段全市所有公墓都是人满为患。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市民开始按照政府倡导的错时错峰祭祀。虽然清明当天仍是祭祀小高峰,但路上比较畅通,道路没有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