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旅行社电话
0512-65160766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文章

感受常熟沙家浜的民俗文化

2017/3/9 11:43:00 苏州旅游局
感受常熟沙家浜的民俗文化
  ⊙今日推荐:石湾山歌;水乡婚俗表演 
  ⊙表演地点:双莲桥、横泾老街 
  ⊙表演项目:石湾山歌  水乡婚俗 
  ⊙适应人群:老少皆宜 
  ⊙推荐理由:枕河而居的江南芦荡人家,独特的歌声和水乡婚俗,都是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 

  水乡婚俗表演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船头摆放着嫁妆,红绸绑着船身象征喜庆,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声,便知道又有新人结婚了。于是村上的孩子们便都跑出门来,总想看一眼新娘,沾一沾喜庆。水乡的婚礼,总是格外热闹。

  传统上的水乡婚俗,远比沙沙父母那辈还要复杂。旧时江南水乡传统婚礼有“六礼”之说,具体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娶”。

  纳采,即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男家人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相当于今天的“提亲”、“说媒”。旧时沙家浜镇域内媒人来回往往请人摇船接送。男家托媒人带上礼品,征求女家意见,如果女家父母答应,就收下男家礼品,礼品一般流行酒、稻、米、面等。有的还在礼品上插上雁的羽毛,这是延用古礼,以示敬意。

  问名,即男女双方交换年庚八字。一般男方收到女家“八字”后,将庚贴放在祖宗案上,也可以压在灶上或香炉下,进行卜吉时,要求一声不响,俗称“闷声大发财”。如果三天内家中一切平安,则为吉贴。男家就将男方庚贴送给女家,女家即请算命先生配庚,配庚后三天内,如果男女双方有一方不慎打碎饭碗,盆罐或家里有人突然生病,则视为不吉,那么,即使配庚门当户对,也要婉言送还庚贴。反之,如果三天内男女双方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认为是神佛和祖宗保佑,乃是大吉之兆。

  纳吉,俗称“批八字”,就是看属相是否犯冲,五行是相生还是相克。民间有所谓的犯属相,就是所谓“羊鼠相交一命休”、“蛇虎相婚如刀割”、“鸡狗相配吵不休”。如果属相不犯大忌,再看哪一年出生,“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相生还是相克,命里相生的可以结婚,相克的不能结婚。现代科学证明这是有迷信色彩的,因此,现代青年男女择偶标准不信这一套了。

  纳征,沙家浜人称“力定”、“定亲”,就是确定婚姻关系。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只有这项仪式完成后,男家才可以娶女方过来。八字庚合配,双方满意,便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要设宴请媒人,请亲眷,男方要选择吉日,备好聘礼,送到女方家。聘礼分实物、聘金,实物多为装饰物品,作为水乡稻区,也有以稻谷作为聘金的,通常一岁一担,如女方18岁,聘金应是18担稻谷。同时,定亲以后,男方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要向女方送礼。一般订婚期为三年,旧时礼品由家人送,男女不见面。现在订婚后双方要来往,走得越勤越好,相互培养感情,为以后结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请期,俗称:“送日期”,就是告知结婚的日期。日期先由男家请算命先生选定,用红贴写好后由媒人拿着并备了礼物来到女家,征求女家对这日期的看法。女方收下红贴和礼物,算是答应了男方的安排,若不收,成婚日期还得另择。一般来说,让媒人到女方征求同意,女方往往会推三推四,一再推辞,不是说女儿年纪太轻,便是说限期太短,最后总是说嫁妆尚未办好,借此可以少办一些,免得男家对嫁妆掂斤播两。

  迎娶,即是进行婚礼。在堂名的笛箫吹打中,新郎新娘朝外站立,进行传统的天地、高堂、夫妻三拜仪式。茶担说:“女拜男身”。伴娘接口:“伴老终身”。伴娘说:“男拜女身”。茶担接口:“多子多生!”随后男女双方各抓红绿牵巾的一头,准备入洞房。入洞房需夫妇双全的两位女士各拿一红烛引路,蜡烛不能倾倒,否则不祥之兆,童男用全新染青布袋,让新人踩袋而过,喻“传袋之意”盼望早生贵子。进洞房后,新郎在东,新娘在西端坐床沿,喜娘给二人各盛一碗饭搛满菜,叫新人吃,但不能吃光,叫“有吃有余”。挑盖头必须用秤杆挑,意为“称心如意”。桌上需配一对花烛,因此叫“洞房花烛夜”。

  周日,沙家浜风景区内也会有一场精彩的水乡婚俗表演,如果你接到了新娘的绣球,还能当上一回新郎官哟!乘坐手摇船从春来码头出发,穿过芦苇荡,来到横泾老街迎娶自己的新娘!亲自感受一下江南水乡婚礼,是不是很有趣!

  挑花担表演之石湾山歌

  如果你在沙家浜坐船游湖,赶得巧,还能遇上穿着蓝印花布的歌者,吴侬软语在双莲桥上唱着石湾山歌。这种原创的“天籁之音”如今在沙家浜听来还是那样原汁原味、宛转悠扬。

  沙家浜石湾山歌是吴歌一脉,源远流长,形式丰富。

  沙家浜石湾山歌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兴盛得益于良好的山歌生态环境,沙家浜石湾自然与文化生态对民歌生成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作为民间文学的山歌,其立体性、活态性,是最大的特色。

  沙家浜石湾山歌的历史本源

  说到沙家浜石湾山歌的历史,也十分值得探究。石湾山歌中唱张良教唱山歌,不能就以此认定山歌起源于汉。还有人说泰伯、仲雍奔吴把中原的民歌带到了江南。甚至煞有介事地说泰伯是唱歌的好手。持此论者,并没有任何实在的证据,只不过是浪漫的想象罢了。

  民歌的历史源头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数字,这是常态。周作人曾在《歌谣》一文中引用《英国民歌论》的作者吉特生的部分文章:“民歌,生于民间,为民间所用以表现情绪;或为抒情的叙述者。他又大抵是传说的,而且正如一切的传说一样,易于传讹或改变。他的起源不能确实知道,关于他的时代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个大概。”由此可知,我们所知道任何民歌的形成都有赖于其形成的必备因素与相应的条件。

  沙家浜石湾山歌的基本内容

  石湾山歌的类型多样,有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故事歌、儿歌、时政歌、新民歌等;曲调也很丰富,有四句头小山歌,有三邀三环(掼)的大山歌, 还有划龙船调、号子、吭吭调、夯夯调、盘歌调、宣卷调等三十余种。

  反映的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全面。例如民风民俗、劳动生产、人情世故、婚丧嫁娶、天文地理等都极具生活气息。在记述生存状态的同时,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山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生活、道德伦理等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几百首沙家浜石湾山歌就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风俗民情长卷,它以宽阔的画面、朴实的姿态、凌厉的气势折射出时代前进的轨迹。

  沙家浜石湾山歌的艺术特征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曾说:“吴声歌曲者,为吴地的歌谣,即太湖流域的歌谣;其中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后半句已经提到了吴歌的特点。那么沙家浜石湾山歌作为吴歌的艺术特征,它既体现了吴歌的共性又有作为吴歌的组成部分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不仅带有苏州话的那种吴侬软语、清举柔和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自身重浊顿挫、厚朴质直的传统风格,在唱词语言风格上表现更加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