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旅行社电话
0512-65160766

首页  >  旅游资讯  >  行业新闻

冬至大如年,团子、饺子、冬酿酒……你都准备好了吗?

2017/12/20 9:09:00 苏州旅游局
冬至大如年,团子、饺子、冬酿酒……你都准备好了吗?
  冬至的到来,像是给冬天增加了一个满满的仪式感,节气的光临,也预示着冬天真正的到来。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

  冬的节气和夏的节气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反差,冬至团也是祭拜活动中必备食品之一,全家聚食冬至团,又寓意“团团圆圆”,口彩极佳,所以冬至夜吃上一碗带汤水的热气腾腾的“冬至团”;也有不少市民半夜起来排队冬酿酒,或许试试想和你一起吃顿饭,就只源于两个字:

  团    圆

  今儿个就来悉数一下吴中冬至时节的那些美食,天冷了,带上冬至时节这些季节限定的美食,回家和父母唠唠嗑,多些陪伴。

  冬至团

  冬至团主要食材为纯糯米粉,这是中老年朋友记忆中最纯的味道。小的时候妈妈就说,是因为糯米比较粘稠,像是紧紧的抱在一起,所以好多有关于团圆的食物都是用糯米做的。

  为了迎合青年人口味,制作的时候还有增加粉质的细腻爽滑,大家还会采用纯水磨糯米粉来制作。当然,采用糯米粉和水磨粉各半的做法,独具风味,也两全其美。

  冬至团通常有咸甜两味:甜的大多用来祭祀,主要采用豆沙馅;肉馅是最常见的咸味团子。

  最近,萝卜丝馅成了咸味中的新宠,最受注重保持身材人士的喜爱。不要以为,冬至团都是滚圆的,形状上往往暗藏玄机:带尖尾的是肉馅,椭圆形的是萝卜丝馅……

  何为吃“冬至圆”长一岁

  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

  在苏州,自古“冬至大如年”,老家的“冬至团”,就是此季特有。每年冬至前,当作一件大事,一家人围在一起碾米粉,蒸,和团,揉……最重要的是“团子”成形后,由家里的小孩儿盖上大红印……

  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酿酒

  传统的百姓人家,除了要吃冬至团,还会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大家在畅饮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这是苏州才有的酒,出了苏州,便难觅它的身影;这是冬季才喝的酒,冬至这天,苏州百姓几乎家家必备;这是充满回忆和故事的酒。这,便是苏州苏州最独特的“冬至味道”。

  冬酿酒色泽金黄,入口香甜,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冬酿酒度数不高,一般只有2-4度,小朋友也能喝。甜甜的冬酿酒就像饮料一样好喝,不过如果贪嘴喝多了,又会脸蛋变得红扑扑,有点小小的微醺感。

  仔细尝尝,感觉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从口味上来说,就是清甜可口的饮料,毫无脑补中“一滴入魂”的效果。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从“情怀”上来说,因为这么多年冬酿酒只有冬至前后供应,苏州随处可得,便宜,保质期短。跟饺子一样就是一种节气记忆。冬至大过年,在学校食堂排队买完饺子,顺路去超市拎瓶冬酿酒,把酒倒在小瓷杯里,“pia”拍张照传朋友圈,过节了,算是冬至的小仪式。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得都很“俏”。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那么,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