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市
基本概况
嘉义市是一座美丽的小城,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26. 8万人(2001年底)。下辖东、西两区。1982年, 嘉义市恢复为省辖市。嘉义市位于嘉南平原东隅,背山面海,交通便利。
嘉义市位居全省中部要塞,东滨仁义潭,西临水上机场,南界八掌溪,北接朴子溪。因地属嘉南平原一部分,因此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又因邻近温热带,故四季如春,景物天成。嘉义还被称为桃城,系因清代时嘉义市版图状似桃子,而嘉义人也喜以桃城人自居。
地理
由于地处交通要塞,一直以来仍是嘉义县重要的观光胜地。嘉义市著名的景点颇多,如兰潭泛月、弥陀晓钟,以及嘉义公园、植物园、二二八纪念公园等;由于二二八纪念公园嘉义地区开发甚早,古庙林立,并有不少历史古迹,如城隍庙、双忠庙、仁武宫、先天玉虚宫、地藏庵等,俱是百年的老庙,而嘉义公园内的福康安生祠碑、孔庙,则是历史悠久的古迹;此外,历时300年的上帝庙传统荡秋千比赛,亦独树一格,极俱民俗情趣。 下辖东、西两区。1982年, 嘉义市恢复为省辖市。嘉义市位于嘉南平原东隅,背山面海,交通便利。
嘉义市位居全省中部要塞,东滨仁义潭,西临水上机场,南界八掌溪,北接朴子溪。因地属嘉南平原一部分,因此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又因邻近温热带,故四季如春,景物天成。嘉义还被称为桃城,系因清代时嘉义市版图状似桃子,而嘉义人也喜以桃城人自居。
由于地处交通要塞,一直以来仍是嘉义县重要的观光胜地。嘉义市著名的景点颇多,如兰潭泛月、弥陀晓钟,以及嘉义公园、植物园、二二八纪念公园等;由于嘉义地区开发甚早,古庙林立,并有不少历史古迹,如城隍庙、双忠庙、仁武宫、先天玉虚宫、地藏庵等,俱是百年的老庙,而嘉义公园内的福康安生祠碑、孔庙,则是历史悠久的古迹;此外,历时300年的上帝庙传统荡秋千比赛,亦独树一格,极俱民俗情趣。
嘉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3.3度,气候温和怡人;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有雷雨,加以位居侵台台风主要路径地区,七至九月间常台风侵袭,雨量甚丰,年平均雨量2000毫米,有利农业发展。
民俗特色
秋千赛会
每逢闺月年的农历3月6日玄天上帝诞辰,光路社区的武当山北极玄天上帝庙,便会举办一项全省独一无二,且已延续300余年的“荡秋千”比赛。
荡秋千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据说系春秋战国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盛行于汉朝,在嘉义成为活动盛会,则有一段典故:清康熙年间,嘉义湖仔内下路头地区瘟疫不断,当时有一村民自故乡福建玄天上帝庙请来分灵,建庙奉祀,村民们纷纷向北极星化身的玄天上帝祈求化灾止厄,瘟害果真就此消失。居民为感谢玄天上帝,不仅在他生日时隆重祭祀,甚至煞费苦心思索助兴节目以娱玄天上帝。某日有位举人见其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以举行秋千赛会,让大家在敬神之余,犹能更接近“天”,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藉升到高处,遥望神州故土级玄天上帝祖庙,以示不忘本的情怀。因此,开启了光路里300余年的荡秋千民俗活动。
为沿袭昔日原始的搭建方式,每回秋千赛会所搭设的秋千架皆采古法,即不用任何钉子,仅以竹子和藤条架设、捆绑。秋千架起的高度高达12公尺,相当于四层楼房,主架之外,还有横干支架,架成两面八格,代表八卦无极之意;秋千板离地面约一丈高,因此要赛秋千,得先学会上单杠,否则够不到秋千板,就不要提赛秋千了。秋千启动时,须仰赖地面助手以竹竿推动,然后再由参赛者借势奋力摆荡。
这项秋千盛会,约每5年举行2次,每次总能吸引如潮的游客前往参与盛会。比赛一般分团体与个人两组,每组再以年龄区分,比赛不限时间,以荡的高度决胜负,而比赛现场只见秋千随着加油声,忽而上天,忽而坠地,一来一往的摆荡,凝聚所有人的目光,荡出一波波高潮,紧张热闹,现场感十足。
交趾陶
嘉义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因而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日人又称之为“嘉义烧”。交趾陶为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且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艺,堪称民间艺术的国宝。
据考证,交趾陶发源于两广福建一带,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
而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宗师。其作品还曾在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见于嘉南一带各大庙宇,如今仅剩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及嘉义“城隍庙”等地保留较完整;其作品造型丰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敛稳健,并独创胭脂红、翠绿颜色的釉料,后世更有“叶王交趾烧”之封誉。
同样是寺庙装饰要角的剪粘,主要饰于庙顶,常与交趾陶互为搭配。
近年来,本土意识觉醒,台湾民俗传统工艺日渐复兴,交趾陶艺术再度受到重视,这项失落的民间工艺获得重生。